从源码的角度来分析下它的工作原理
1、谁来决定公交车上的座位数?
公交车上的座位数是由汽车制造商决定的,在 CountDownLatch 中也会存在这样一个值 count,用来表示需要等待的线程个数。
1 | count 值是在 CountDownLatch 的构造函数中进行初始化的 |
2、谁来确定乘客全部到齐?
在汽车发车前检票员会对车上的乘客数量进行清点,如果满员了就会通知司机开车。
当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:在得知车座位数的前提下,每上来一位乘客,座位数进行减一操作。CountDownLatch 就是采用的上述方法,它的 countDown() 方法会对 state 的值执行减1操作。
让我们从源码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该方法。
1 | public void countDown() { |
最后一步中,如果减一之后为0,则说明没有其它线程等待,需要执行释放锁操作,返回 true,反之不需要。
在开始分析 doReleaseShared() 之前,我们先来补全一下 AQS 中 waitStatus 的状态说明
初始化状态:0,表示当前节点在同步队列中,等待获取锁;
CANCELLED:1,表示当前节点取消获取锁;
SIGNAL:-1,表示后续节点等待当前节点唤醒;
CONDITION:-2,表示当前线程正在条件等待队列中;
PROPAGATE:-3,共享模式,前置节点唤醒后续节点后,唤醒操作无条件传播下去;
1 | /** |
unparkSuccessor() 方法用于唤醒 AQS 中被挂起的线程,在ReentrantLock的原理中讲过了,此处不再赘述。
小结:
当线程使用 countDown() 方法时,其实是使用了 tryReleaseShared() 方法以 CAS 的操作来减少 state ,直至 state 为 0 ,进而释放锁资源,唤醒后续节点。
③谁来发车?
肯定是司机来发车呀,那我们的 CountDownLatch 是如何实现的呢?
CountDownLatch 中的 await() 方法,就是等待线程的总开关,当发现 state 的值为0时会释放所有的等待线程,发车了。
我们从源码角度来看下它是如何工作的
public void await()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{
sync.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(1);
}
public final void 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(int arg)
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{
//如果线程中断了,直接抛出中断异常
if (Thread.interrupted())
throw new InterruptedException();
//如果小于0,代表 state 不为0,即还有任务未执行完毕,会执行获取共享锁的操作
if (tryAcquireShared(arg) < 0)
do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(arg);
}
protected int tryAcquireShared(int acquires) {
return (getState() == 0) ? 1 : -1;
}
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是如何获取共享锁的
private void doAcquireSharedInterruptibly(int arg)
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{
//将当前线程封装成node放到队尾
final Node node = addWaiter(Node.SHARED);
boolean failed = true;
try {
for (;;) {
final Node p = node.predecessor();
if (p == head) {
int r = tryAcquireShared(arg);
//state为0,表示此时等待线程全部执行完毕,r为1。
if (r >= 0) {
setHeadAndPropagate(node, r);
p.next = null;
failed = false;
return;
}
}
//从当前node节点向前寻找有效节点,并保证有效节点的waitStatus状态为-1
if (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(p, node) &&
//挂起线程
parkAndCheckInterrupt())
//在拿锁的期间,如果被中断了,那么会抛出异常,取消拿锁
throw new InterruptedException();
}
} finally {
if (failed)
//将当前节点设置为失效节点,并挂到最近的有效节点后边,上文中有图解
cancelAcquire(node);
}
}
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setHeadAndPropagate() 方法
private void setHeadAndPropagate(Node node, int propagate) {
Node h = head;
//将当前node设置为head,并将node的线程置为空
setHead(node);
if (propagate > 0 || h == null || h.waitStatus < 0 ||
(h = head) == null || h.waitStatus < 0) {
Node s = node.next;
if (s == null || s.isShared())
//释放锁:唤醒后续节点
doReleaseShared();
}
}
小结:当线程使用 await() 方法时会将当前线程封装成 node 加入AQS 队列中,如果发现 state 不为0,说明还有任务未执行完成,继续阻塞;如果 state 为0,会释放掉所有的等待线程,执行 await() 之后的数据。
CountDownLatch 是 Java 中一个常用的并发工具类,位于 java.util.concurrent 包中。它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等待,直到在其他线程中执行的一组操作完成。
以下是 CountDownLatch 的基本使用步骤:
1.创建 CountDownLatch:指定计数器的初始值。
2.线程等待:调用 await() 方法,等待计数器变为零。
3.计数器递减:在其他线程中完成操作后,调用 countDown() 方法,将计数器的值减一。
代码示例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,演示如何使用 CountDownLatch:
1 | import java.util.concurrent.CountDownLatch; |
解释
1.创建 CountDownLatch:
1 | CountDownLatch latch = new CountDownLatch(3); |
这里计数器初始化为3,表示有三个操作需要完成。
2.创建并启动工作线程:
1 | for (int i = 0; i < 3; i++) { |
启动三个线程,每个线程会执行一些模拟工作。
3.等待所有线程完成:
1 | latch.await(); |
主线程调用 await() 方法,进入等待状态,直到计数器变为零。
4.工作线程完成工作后,计数器递减:
1 | latch.countDown(); |
每个工作线程在完成其任务后,调用 countDown() 方法将计数器减一。
5.主线程继续执行:
当计数器变为零时,主线程从 await() 方法返回,继续执行后续操作。
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确保主线程等待所有工作线程完成其任务后再继续执行。